人人聚财许建文:普惠金融需借助金融科技落到实处


数量庞大的个体户、小微企业主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但他们的金融需求一直被忽视。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38.8%的小型企业以及40.7%的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互联网金融由于降低了服务门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车贷头部平台人人聚财CEO许建文认为,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使命。普惠金融落地需与支持实体经济相结合。在许建文看来,互联网金融对于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支持要不流于空谈和套路,首先需要平台瞄准具体服务的人群。

以人人聚财为例,许建文介绍,人人聚财瞄准的是中国2000万私营企业主和6000万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自雇人群。他们是民间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通常做小本生意,社会关系稳定性强,有勤勉经营带来的收入保障,还有可抵押的核心资产,有着真实、急切的融资需求,却难以享受到匹配的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空白市场。车贷业务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可激发这部分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力。

有报告显示,当前国内的汽车金融渗透率只有30%左右。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将达50%,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增长空间强劲。车贷作为汽车金融的一环,也将大有可为。

由于兼具发展前景及社会价值,叠加监管限额,近年大量平台涌入车贷领域。平台资质、能力参差不齐,二押、暴力催收、价格战等乱象涌现。部分平台为了冲量,风控流程出现“只看车不看人”的情况,通常是有车就能贷,风控极为粗放,平台风险积聚。

经过一年多的大浪淘沙,市场上的玩家发现车贷门槛并不如想象中的低,尤其在风控的环节,绝非掌握了车辆抵押权就高枕无忧的。许建文表示,“实”不等于无风险,实体经济内部同样有好有坏,金融的本质仍在于辨别风险可控的好资产。车贷虽然是较为优质的资产,但也具有车辆易损坏,价值易打折的风险点。要将这些风险点降到最低,不仅要准确评估车辆,通过相应措施管控抵押车辆的风险,还需要将风控前置,落实到人上,从典当逻辑向授信逻辑过渡,“既看车又看人”。

许建文介绍,“看人” 主要是看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关键是要解决“借款人是谁”以及“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与意愿如何”相关问题。换句话说即解决互联网环境下借款人的身份识别、精准画像以及还款能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需要依赖科技的力量,即通过大数据与相应的模型对用户风险进行精准的量化评估,为贷前风控评估提供参考。

目前人人聚财采用的便是“既看车又看人”的风控模式。据了解,人人聚财近年启动了Fintech战略,2017年成立了科技赋能部,加大业务流程的模块化、标准化、科技化探索与应用。今年针对借款人的移动APP在风险管理环节的一大亮点就是“看人”,即该APP通过引入大数据和风控决策系统,可对借款客户进行智能评分,在用户发起借款申请前就完成了额度预授信,从而将“风控前置”,使车贷业务从典当逻辑向授信逻辑逐步过渡,以保障风控质量。

除了风控向授信逻辑转变,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与覆盖率也是该APP的一大特色。“目前金融区域资源与服务配置不平衡问题明显。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车贷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多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少有平台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及西部地区;另外普惠金融也需要提升服务效率改善自雇群体‘等不起、耗不起’的难题。”许建文说道。

据了解,人人聚财作为车贷头部平台与车贷领域少数几家百亿成交量俱乐部的成员,目前车抵贷累计放款达147亿元,对接车贷门店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69个地级市。对接的车贷门店中,目前三四线城市占比在3/4左右,西部地区门店超过50家。许建文介绍,应用该APP,借款用户可自己下载APP,自己申请贷款,不一定需要客户经理联系后到门店,服务区域可进一步覆盖。另外,前端客户经理可手持该移动端APP出去获客、服务、收集信息,而中后台的支持系统,装配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评分卡系统、GPS预警系统等涵盖整个业务流程的工具,可大幅提高业务员单兵作战的能力,提升平台服务效率。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业务特点原因,目前车贷行业资产获取依赖线下的程度比较高,模式普遍偏 “重”。“重”体现在门店布局摊的大、数量多,运营及人员成本高。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获客能力及服务效率提升的瓶颈。人人聚财通过Fintech的手段可使车贷资产“减重”,同时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向Fintech循序推进,实现更轻盈、高效地获客与运营,在车贷乃至普惠金融发展领域具有标杆性的意义。